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事情,具有一定借鉴价值,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。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,下面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。
1、在宋朝之前一贯钱是等于1000个铜板也就是1000文钱,相当于一两白银。从宋朝开始明朝沿用了宋朝的货币制度,一贯钱是等于770文钱,也还是一贯等于一两白银。
2、按当时的货币:一贯钱在明朝是可以买到两石大米,一旦是大约是现在的377斤,折合后大约按三元一斤算,一旦大米在现代是需要1131元。按照这样计算的话,100贯就相当于现在的226200元钱。
1、要知道一千贯可不是什么小数目,这个“贯”,是铜钱的一种单位,通常是一千文钱,但不同时期,数量有所出入,比如在武松所在北宋时期,那应该是770文钱,一千贯也就是77万文铜钱。
2、其在《宋史.食货志》是有记载的。即“以七十七钱为百”,所以一贯钱其实只有770文铜钱。而一千贯自然就是77万了。
正常情况下,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~1500文铜钱,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。十五贯就是10到15两银子,一两50克,就是500到750克白银。现在国际白银约7元/克,所以15贯约等于3500到5250元。
这其中必须搞清古代的银两与现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。
一、讨论货币购买力,通行的主要有两种方法:
1、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现在的价格;
二、下面将两种方法结合,以唐、宋、明、清四代为例,取米价与银价的平均值来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。
1、按照银价推算。根据国际牌价,金价基本上在四百美元一盎司(31.1克)左右波动,一盎司约31.1克,一克约12.86美元,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7.55元(2007年10月6日)汇率估算,一克是97.1元人民币。据此我们不难推算出唐、宋、明、清四代一两银子的价格。由于各朝代一两的重量不完全一样,折算后的结果相差较大。在唐朝一两白银相当于1359元,在宋朝一两白银相当于388元人民币,在明朝一两白银相当于452.7元人民币,到了清朝一两白银相当于200元人民币。
2、按照当时的米价来推算。唐太宗时每斗米三至四文钱,玄宗时每斗米十五文钱,宪宗时因丰年只卖两文钱,如果按五文钱一斗的话,一两银子可买二十石。以今天米价三元一公斤计算,一两银子的价格相当于3540元人民币,可见,唐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非常惊人的;宋代一两银子相当于177元人民币;明朝相当于566.4元人民币。
3、综合以上各朝代的银价和米价,如果取两者平均数的整数,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唐朝一两银子相当于2500元人民币,一个铜钱相当于2块半人民币;宋代一两银子相当于250元人民币,一个铜钱相当于2角5分人民币;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500元人民币,一个铜钱相当于5角人民币;清朝约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元人民币,一个铜钱相当于2角人民币。
三、按照以上的换算结果,可以很直观的推算出一些史书提到的古代银两或物价的今天价格。如《宋史·职官志》记载,一个普通县令月薪15贯(不含其它津贴),根据上述标准,折合成人民币一个月的工资大约是3750元。再如,明代万历年《宛署杂记》记载: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二两五钱,换算人民币大约合2.5元一公斤。
1、一贯钱的文数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所不同。南北朝至北宋初期时,一贯钱通常是指1000文钱,也等于一两银子;而从北宋宋仁宗之后至清朝初期,一贯钱通常是770文。
2、唐朝时期,一贯曾有九百二十文,后来唐昭宗规定钱币“以八十五为陌”,也就是一贯钱有八百五十文,但民间往往以“八十为陌”,一贯钱八百文,因此,一贯钱的文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,但一般情况下,一贯钱是1000文钱。
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,即一贯钱(1吊钱)=1000个铜钱,在宋代及宋代以后,因为流行省陌,以七十七钱为百(《宋史》卷180食货志),即一贯钱仅为770个铜钱。清代后期的北京还出现过“三十文为一百”的情况,一贯钱实际上只有300个铜钱了。